近期的南京迎来了一波超强降雨,最大小时雨强列历史第二位。在强降雨期间,部分地区出现积水,也给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随着19日陆续发布暴雨黄色、橙色预警信号,全市防汛IV级应急响应,尤其是在低洼片区,一度出现了“开船出行”的盛况。
“七下八上”的汛期正在上演,日常的交通也开始感受到了雨水的压力,不过在数字化更加深化的今天,我们应对汛期的应急处置能力也在提高。
在轨道交通领域,由于地铁常处于低洼地势,汛期容易发生积水倒灌车站,为了应对汛期挑战,地铁也构建了防汛应急指挥等数字化智能平台,集合了防汛隐患点位、人员物资配置、降雨情况等信息。通过降雨信息的及时触达,实现实时监测降雨信息,并推送给各级值守人员,更有利于车站提前研判降雨情况,把握防汛主动权,通过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实现精准防控。
在公路领域,很多城区已经引入防汛指挥中心智慧系统,综合运用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城市风险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可以实时对城区道路积水、河道水情进行监测,并将排涝泵车监视和防汛无人机系统纳入系统,实现积水数据采集、道路实时监控、水位视频前端融合、积水自动预警、移动端推送,更好的对城区防汛实时监测和及时处置。
隧道更是积水的易发区域,通过视频监控对水位进行实时监测,管养人员不仅可以实时监测隧道内积水情况,智能视频分析的自动告警也能更快速更及时地提示水位是否超过临界值,从而安排工作人员立即到现场进行应急处置。还可根据水位情况明确提醒司乘人员是否可以通行,为汛期的行车安全多添一层保障。
除汛期的水淹对交通有巨大影响外,滑坡、泥石流也是汛期雨量增大容易诱发的自然灾害,更是最容易影响道路安全的灾害之一,轻则阻断路面,影响车辆通行,重则引发交通事故,危及司乘人员生命安全。通过智能视频分析监控灾害多发区域,实时掌握落石、泥石流侵入道路的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抢险,更重要的是减少了汛期人工检查的人力成本。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防汛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不再只是传统防汛工作的繁琐和无助,数字化防汛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掌控力和预防能力,使得防汛工作更加精准、高效和有序。
在数字化防汛的帮助下,人们能够更早地获取雨量和水位信息,实时掌握雨水对交通的影响情况。通过数字化监测平台,人们可以精准地掌握轨交、市内交通以及高速公路在汛期的实时状况,实现科学决策和及时调度。同时,数字化防汛还提高了防洪的预见性,让人们能够更好地预测未来的洪水情况,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防汛工作的万无一失。
数字化防汛为防汛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改变让防汛工作更加精准、高效和有序。汛期我们总能看到街头巷尾为积水忙碌的工作人员,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山边、隧道有人在大雨下为交通的畅通努力着。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数字化防汛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为防汛的工作人员减轻压力。